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黔东南州中长期
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
黔东南府函〔2015〕130号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黔东南州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5-2020年)》已经州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抓好贯彻落实。
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5年7月29日
黔东南州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
(2015—2020年)
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关系国家食物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为加强全州动物疫病防治工作,依据《动物防疫法》、《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和《贵州省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3-2020年)》,结合我州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现有的基础和面临的形势
(一)动物防疫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自2004年以来,中央、省加大对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我州实施了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动物检疫监督设施建设、动物疫情测报站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县建设、动物防疫冷链体系建设和乡镇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通过项目实施,改善了州、县、乡三级动物防疫基础设施设备,使全州动物疫病监测、动物卫生监督、兽药质量监察和动物产品药物残留监控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全州动物防疫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强制免疫、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区域化管理的联合运作机制逐步形成,各级兽医实验室的作用得到发挥,检测和监测能力不断提高,兽医行政管理、执法和技术支撑三大体系有效运作。全州兽医工作经受了凝冻、干旱、洪涝等重大自然灾害的考验,有效控制了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与流行,有效保障了畜产品公共卫生安全和畜牧业健康发展。
(二)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严峻
一是外来病传入威胁加大。近年来,口蹄疫在全球范围内发生数次大面积流行,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是口蹄疫、禽流感疫情的重灾区,非洲猪瘟在俄罗斯暴发流行,日本先后发生多起疯牛病,对我国威胁不断增加。国内动物疫病种类多,畜禽发病严重,如近年来暴发的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疫情,都给养殖业发展造成了严重损失,病原变异机率加大,新疫病发生风险增加,动物疫情防控工作难度增大。
二是各病混合感染较为普遍。我州在开展例行监测中时常检测到畜禽携带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病毒,并且多病原混合感染比例较高。
三是人畜共患病危害程度不断加大。布鲁氏菌病、狂犬病、奶牛结核病、炭疽病在我州时有发生,总体发病呈现上升趋势,给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隐患。
(三)防控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一是我州畜禽养殖规模化程度低,仍以千家万户散养为主,现代集约化饲养管理与传统粗放型饲养管理并存,防疫条件千差万别。加之畜禽种源生产不足,活畜禽长途调运频繁,病死动物及废弃物处理不规范,增加了疫情跨区域传播风险。同时,我州基层动物防疫机构队伍不健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技术力量薄弱,公共财政投入不足,科技支撑能力不强等,导致动物防疫综合防治能力较差,动物疫病防控面临新的挑战。
二是兽药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和监测体系尚未完善,同时,由于养殖者安全使用兽药意识淡薄,滥用抗生素和超剂量、超范围使用兽药、不执行休药期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畜产品存在质量安全隐患。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预防为主”和“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方针,把动物疫病防治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以维护养殖业生产安全、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实施分病种、分区域、分阶段的动物疫病防治策略,全面提升兽医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水平,有计划地控制、净化和消灭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和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动物疫病,为我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生态畜牧业大省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二)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各级人民政府负总责,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从业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防治机制。
——立足州情,科学防治。按照国家和省的中长期规划要求,立足我州实际,准确把握动物防疫工作发展趋势,科学研判动物疫病流行状况,合理设定防治目标,开展科学防治。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遵循省的统一规划,按照动物种类、养殖方式、饲养用途和疫病种类等,分病种、分区域、分畜禽实行分类指导、差别化管理。
——突出重点,统筹推进。遵循省的统一规划,整合利用好动物防疫资源,确定优先防治病种、重点防治人畜共患病种和重点防范的外来病种,明确各级事权,突出重点区域、重点环节、重要措施,加强示范推广,统筹推进动物防疫各项工作。
(三)防治目标
到2020年,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和机构队伍更加健全,科技保障体系更加完善,财政投入机制更加稳定,社会化服务水平明显增强,动物疫病综合防治能力全面提升。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17种优先防治的动物疫病和布鲁氏菌病、狂犬病、奶牛结核病、炭疽、弓形虫病等5种重点防治的人畜共患病达到规划设定的考核标准;生猪、家禽、牛、羊发病率分别下降到5%、6%、4%、3%以下,动物发病率、死亡率和公共卫生风险显著降低;有效防范牛海绵状脑病(疯牛病)、非洲猪瘟等l6种外来动物疫病传入的能力增强;兽药产品抽检合格率在90%以上;畜禽产品兽药残留检测合格率在99%以上。
三、优先防治病种及防治策略
(一)优先防治病种
优先防治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l7种动物疫病和布鲁氏菌病、狂犬病等5种人畜共患病;重点防范牛海绵状脑病、小反刍兽疫等l6种外来疫病。
优先防治和重点防范的动物疫病
(二)防治策略
根据畜牧业和公共卫生发展的需要,着力强化条件保障,努力破解制约动物疫病防治的关键性问题,实现重点动物疫病从有效控制向全面净化消灭转变。
1.实施防治目标渐进策略。动物疫病防治从原种畜(禽)场着手,逐步向商品种畜(禽)场、商品场推进;推进重点动物疫病从免疫临床发病向免疫临床无病例过渡,由免疫无疫向非免疫无疫过渡,逐步清除动物机体和环境中存在的特定病原,最终实现重点动物疫病的净化、消灭。
2.实施防治主体转变策略。在条件保障健全的基础上,从现在各级政府和业务部门全力承担动物疫病防治工作模式逐步转变为以社会组织和企业为主的动物疫病防治模式。
3.实施免疫方式转变策略。以春秋两防集中免疫为主,常年补针为辅的免疫方式,逐步转向以生物安全隔离区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的区域化管理方式。
4.实施保障内容转变策略。由政府号召,部门组织,企业参与的制度保障,逐步过渡到完善基础设施,健全防治体系,提高服务技能等条件保障。
四、重点任务
(一)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
科学开展病原学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为疫情预警、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引导养殖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加快转变畜禽生产经营方式,大力推进畜禽养殖规模化、规范化、生态化,积极开展养殖粪污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综合利用,净化养殖环境,防止环境污染,提高动物饲养、屠宰等场所防疫能力。完善检疫监管措施,严格执行活畜禽市场准入健康标准,提升检疫监管质量水平,降低动物及动物产品长距离调运传播疫情的风险。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和强制扑杀措施,建立扑杀动物补贴评估制度。积极开展无疫区和生物安全隔离区的建设,全面完成重大动物疫病防治任务。
重大动物疫病防治任务
(二)科学防治主要人畜共患病
注重源头管理和综合防治,强化易感人群宣传教育等干预措施,加强畜牧兽医从业人员职业保护,提高人畜共患病防治水平,降低疫情发生风险。强化牲畜定期检测,科学建立免疫准入和退出机制,强化动物卫生监督和无害化处理措施。全面完成主要人畜共患病防治任务。
主要人畜共患病防治任务
(三)加快种畜禽重点疫病净化
引导、支持和监督种畜禽企业开展疫病净化,尤其是垂直传播动物疫病的净化。严格执行种畜禽动物健康标准,强化定期监测和评估,开展无疫企业认证,定期发布无疫企业信息。引导种畜禽企业增加疫病防治经费投入。对种禽重点净化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沙门氏菌病、禽白血病4种疫病。全面完成种畜禽重要疫病净化任务。
种畜禽重点疫病净化任务
(四)切实加强其他重点疫病的防治
制定山羊痘、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等影响畜牧业生产病种应急预案,严格种羊场的引种程序,强化入境检疫。
其他重点疫病防治目标
(五)切实防范外来动物疫病的传入
强化跨部门协作机制,健全外来动物疫病监视制度、入境动物和动物产品风险分析制度,强化入境检疫,提高外来动物疫病风险防范能力。加强野生动物传播外来动物疫病的风险监测。实施外来动物疫病防范宣传培训计划,提高外来动物疫病发现、识别和报告能力。在高风险区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加强交流合作与联防联控,健全技术和物资储备,提高技术支持能力。
五、能力建设及重点项目
(一)能力建设
1.加强动物疫情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建立以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主体,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动物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网络。加强国家级从江和施秉动物疫情测报站管理,建立动物卫生与疫病流行病学数据库,建立动物疫病监视监测网络,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能力建设,加强疫病检测诊断能力建设。充实兽医实验室专业技术力量。督促各县、市、凯里经济开发区申请对兽医实验室的认证认可。
2.加强突发疫情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加快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推进疫情报告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州、县、乡突发动物疫情应急指挥机构和队伍建设,完善应急指挥系统运行机制。健全动物疫情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储备应急处理工作所需的防疫物资,配备应急交通通讯和疫情处置等设施设备。完善突发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完善疫病处置扑杀补贴机制,对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扑灭过程中强制扑杀、销毁的动物产品和相关物品给予补贴。
3.加强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能力建设。健全动物强制免疫基层工作网络,完善州县及启动村级兽医室建设。继续开展乡村兽医登记,优先从符合条件的乡村兽医中选用村级防检员,实行全员培训上岗。加强企业从业兽医管理,落实防疫责任。逐步推行在乡镇政府领导、县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指导和监督下,以企业整体承包强制免疫工作的免疫模式。建立强制免疫应激反应死亡动物补贴机制。加强兽用生物制品保障能力建设,开展兽用生物制品使用效果评价,加强兽用生物制品质量监管能力建设。
4.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建设。加强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机构能力建设,严格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全面提升执法人员素质。强化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和养殖企业的日常监管,严格落实动物检疫申报制度,规范基层动物防疫机构和检疫申报点建设与管理,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实施基层动物防疫机构和动物检疫申报点标准化建设、动物隔离场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场建设。完善养殖环节病死动物及其无害化处理财政补贴制度,探索建立病死畜禽回收补贴和无害化处理市场评估机制。做好省际间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标准化建设工作,推行动物和动物产品指定通道出入制度。
5.加强动物疫病防治信息化管理能力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动物疫病防治信息化建设,提高强制免疫疫苗管理、疫情监测预警、疫情应急指挥管理、兽医公共卫生管理、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动物诊疗管理、兽用生物制品监管以及执业兽医考试和兽医队伍管理等信息采集、传输、汇总、分析和评估能力。加强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和安全管理。
6.加强动物疫病防治社会化服务能力建设。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动物疫病防治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动物诊疗机构多元化发展,加强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加强动物养殖、运输等环节管理,依法强化从业人员的动物防疫责任主体地位。支持动物疫病防治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效运行,制定经营服务性收费标准,加强对兽医机构和兽医人员提供社会化服务的收费管理。
7.加强区域化畜产品安全生产能力建设。推进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生物安全隔离区的建设,提升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完善动物疫病控制、动物卫生监督、疫情监测和防疫屏障四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区域防控合作及流通控制机制。加大区域化管理舆论宣传的力度。加强动物隔离场、无害化处理场所规划和建设。健全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严格养殖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管理,全面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
(二)重点项目
全州中长期规划建设动物疫病防治项目共l7个,争取中央财政投资为主,省、州、县三级配套建设。项目建成后,将形成与新型兽医管理体制和防疫队伍相适应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系统、动物卫生监督系统、重大动物疫病监测预警系统、动物防疫科技支撑系统、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系统、兽药监管系统,形成网络健全、队伍稳定、保障有力、处置高效的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和畜产品安全保障体系。
重点项目建设内容
六、政策保障
(一)法制保障
认真贯彻执行《动物防疫法》,强化动物疫病管理、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管理、活畜禽跨区域调运、动物流通检疫监管、强制隔离与扑杀、种畜禽场疫病净化、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疫情信息报告等方面的规定。完善兽医管理相关制度。各县、市、凯里经济开发区要根据当地实际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二)体制保障
加强兽医行政主管、动物卫生监督、动物疫病预防控机构人才队伍建设,稳定和强化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在乡(镇、街道)设立动物卫生监督分所作为县级动物监督所的派出机构,以满足动物检疫工作的需要。不断完善以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为主体的新型兽医制度,建立兽医机构和队伍的评价机制。建立兽医、卫生、出入境检验检疫、林业、公安、工商等部门信息沟通和联防联控机制。健全各类兽医培训机构,建立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培训机制,加强技术培训。
(三)科技保障
组织开展动物疫病科学研究,推广先进实用的科学研究成果,提高动物疫病防治的科学化水平。增强兽医科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培养兽医行业科技领军人才、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以及兽医实用技术推广骨干人才。
(四)条件保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将动物疫病防治纳入本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将动物疫病监测、预防、控制、扑灭、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监督、村级防检员工资等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证兽医行政、执法和技术支撑等兽医机构的人员经费和日常运转费用。生产企业负担本企业动物防疫工作的经费支出。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编制和实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进一步完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兽药监察和残留监控、动物疫病防治技术支撑等基础设施。
七、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动物防疫责任制落实到位
州、县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定期召开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指挥部工作会议,做好防控工作和防疫监督工作。对在动物防疫工作作出成绩和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给予奖励。
(二)明确部门职责,确保各项保障措施落实到位
兽医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实施本规划所需的具体措施、经费计划、防疫物资供应计划和考核评估标准,监督实施免疫接种、疫病监测、检疫检验,指导隔离、封锁、扑杀、消毒、无害化处理等各项措施的实施,开展动物卫生监督检查,打击各种违法行为。发展改革部门要根据本规划,在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财政部门要根据本规划和相关规定加强财政投入和经费管理。宣传部门要正确引导舆论,加强动物防疫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报道。卫生部门要加强人畜共患病人间疫情防治工作,及时通报疫情和防治工作进展。林业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做好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监测工作。公安部门要加强疫区治安管理,协助做好突发疫情应急处理、强制扑杀和疫区封锁工作。交通运输部门要优先安排紧急调用防疫物资的运输。商务部门要加强建设鲜肉储存运输和销售环节的冷链设施。军队和武警部队要做好自用动物防疫工作,同时加强军地之间协调配合与相互支持。其他各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各负其责,共同推进动物疫病的控制、净化和消灭进程。